《语言学论丛》2025年第1期
(总第76期)目录及摘要
发刊词
迈向更广阔的语言学天地
《语言学论丛》创刊于1957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辑的不定期同人论集;2002年第26辑起,改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承办,每年2辑,定期出版,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北京大学创办《语言学论丛》期刊。
北大语言学前辈王力、魏建功、袁家骅、高名凯、周祖谟、朱德熙、林焘等开辟了这片语言学园地,携手海内外语言学同道一起耕耘播种,65辑刊物就是沉甸甸的收获。
几十年来,《语言学论丛》一直提倡和追求具体语言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汉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标准语研究与方言研究相结合,汉语与少数民族语研究相结合,以此推动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如果说之前的语言学经历了一个分化独立的过程,今天的语言学则是在结合还原中发展,不仅仅是各种语言变体的结合,更是语言与人的结合,语言与社会的结合,直至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结合。
我们奉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从中国的语言与语言学出发,放眼世界的语言与语言学。《语言学论丛》热切希望得到各位有志于语言学的学界同人的支持,我们一起迈向更广阔的语言学天地。
《语言学论丛》编委会 编辑部
2022年6月

《语言学论丛》2025年第1期(总第76期)
期刊目录

文章提要
去声构词在上古汉语语法体系中的地位
作 者:大西克也
提 要:音变构词的语言性质是什么?它是一种词汇现象还是一种语法现象?目前有不少学者经常从语法或构形学的角度去讨论音变构词,涉及名词化、动词化、动词施受方向的改变、使役化、被动化、完成体等。这些范畴都是上古汉语语法系统中的重要课题,因此,从语法学的角度重新审视音变构词的性质很有必要。本文在上古汉语语法系统的基础上入手,重新检讨去声构词中的名词化和外向动词化问题,得出如下结论:(1)上古汉语去声构词没有名词化功能;(2)外向动词化不是去声词尾具有的形态功能,其中的语义变化来源于双宾句式的使役功能;(3)去声构词体现语义变化,新的语义固定下来后才会产生去声变读。
关键词:去声构词 上古汉语 名词化 外向动词化
上古汉语“或”的句法语义属性探析
作 者:任荷
提 要:文章基于对上古汉语语料中“或”的用例的全面考察与分析,重新辨析了传统上被称为不定代词的“或”的句法语义属性;采用多项证据系统论证了“或”既不是相当于英语“someone/something”的名词性不定代词,也不是与“皆/尽”等词同性质的量化副词,而是融合了一个“存在”义动词成分和一个不定指代名词成分的复杂动词。“或”的复杂性质与其历史来源密切相关。文章最后指出,古今汉语在存在量化表达策略上具有显著共性,即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主要利用谓词或谓词性短语来表达。
关键词:上古汉语“或” 复杂动词 称代功能 历史来源 存在量化
“波浪-级联嵌套模型”:苏州城乡方言的扩散模式
作 者:黄河
提 要:本文采用方言测量学的方法综合分析了苏州方言的城乡扩散模式,发现苏州方言的城乡扩散并非遵循单一的扩散模型,而是宏观上呈现波浪模型,局部呈现级联模型的“波浪-级联嵌套模型”。
关键词:级联扩散 扩散模型 “波浪-级联嵌套模型” 苏州话 地理语言学
从区域类型学构建汉语选择问的多路径演变
作 者:李昕怡
提 要:选择问在东亚的东部、南部语言中多用连词连接选项,如汉语普通话使用“还是”,北部和西部则不然,其选项一般直接并置且各带疑问标记。汉语方言地处东亚语言过渡区,其内部选择问类型分异与上述背景有所呼应。语言结构的类型分布能反映其演变历史,东亚选择问的类型差异指明汉语选择问发展有三个关键步骤:(1)从句群转变为复句;(2)选项句内出现固定的前置性标记;(3)删除重复标记,只保留位于选项间的标记,选择问从并置式转变为连接式。选择问连词“还是”可追溯至疑问标记,该演变路径已被其他的前置性疑问标记预演。类型学对选择问多样性的发掘,不仅揭示了汉语选择问演变的多线脉络,还为特定句式的产生提供了类型学的解释。
关键词:选择问 类型学 还是 疑问句
从评价性形态看“子”缀的词法演变
作 者:贺文翰
提 要:“子”在汉语史上是典型的评价性后缀,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子”缀的词法演变展开研究。“子”缀在汉语史上有不同用法,本文首先归纳出五类不同性质的(类)后缀,即指人类后缀、卑称后缀、名词性指小后缀、非名词性指小标记、非正式后缀。其次,考察各类“子”缀的来源和演变过程,梳理出三条词法演变路径:“实语素‘人的后代’>指人类后缀>卑称后缀”“实语素‘动物后代’>名词性指小后缀>非名词性指小标记”“名词性指小后缀>非正式后缀>无词法意义的词内成分”。最后,“子”缀的演变事实可以反映汉语评价性形态若干普遍的演变路径和趋势。
关键词:“子” 评价性形态 词缀 词法演变
气声与分调 :基于湘语祁东方言的语音实验分析
作 者:夏俐萍 袁丹 陈轶亚
提 要:湘语祁东方言保留《切韵》音系“全清–次清–全浊”的三分清浊格局,且在传统方言学记录中有“清浊同调”现象。本文首先通过嗓音起始时间(VOT)、谐波差(H1*–H2*)以及倒频谱峰突出(CPP)等实验分析,表明祁东方言的清浊对立是常态清音和气声的对立,且不存在带音浊音等变体。其次,本文采用增长曲线分析(CGA)统计显示,中古平上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去入四声在祁东方言中依音系清浊在声调基频曲线上出现显著差异,除平声清浊两类的基频曲线完全分开外,上去入三类依清浊出现调头分离、调尾接近的特点,反映出祁东方言声调依气声发声态发生了分化。发声态与声调同时构成祁东方言音节辨义的区别特征,但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气声在音节辨义中的地位降低,音高差异逐渐发展为主要的音节区别特征,进而在青派发音人中产生了调类的重组与合并。
关键词:湘语祁东方言 清浊对立 气声 分调
南部赣语覃谈分韵的语音层次
作者:余颂辉
提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方言材料的比较和对历史文献的考证,说明中古覃谈重韵的区别在南部赣语中确系存在,这与《切韵》音系相合,但主要反映在口语土俗词中。南部赣语的覃谈相别,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体现不一,赣语抚广片的覃韵读音在声母条件上与吴语和北部赣语一样局限于端系,语音形式为[om/op];赣中西部和赣东北南部的赣语则同时表现在端系和见系,覃韵的主要元音为[e]或[ɛ],与谈韵及寒韵或桓韵相区别。
关键词:赣语 重韵 语音层次
湘语冷水江方言零声母音节中的-u-介音变m声母现象研究
作者:李姣雷
提要:冷水江方言零声母音节中的-u-介音有变[m]声母的现象。本文认为该现象最初出现在带有鼻音韵尾的零声母音节中,产生的原因是受后接鼻音韵尾的逆同化影响,非鼻音成分受后接鼻音成分逆同化影响变为鼻音的现象在世界其他语言中也有发生。冷水江方言中韵母不带鼻音成分的零声母音节也存在-u-介音变[m]声母的现象,这是类推作用的结果。韵母带有鼻音成分的零声母音节存在[m]声母的异读,且两者自由变读,这种自由变读现象类推到韵母不带鼻音成分的合口呼零声母音节,使其也产生[m]声母的异读。
关键词:湘语 冷水江方言 -u-介音 m声母
湖南祁东方言“倒”的用法及其演变
作者:王毅
提要:湖南祁东方言的“倒”有动词、动相补语、体标记、副词和话题标记几种用法。“倒”用作动相补语时,可用于兼语结构,凸显“倒”后的内容;用作体标记时,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可直接后接处所宾语;用作副词时,显示与对方处于不同立场。来源上,“倒”的持续体标记用法源于动相补语,话题标记用法源于副词。副词“倒”和体标记“倒”可能同出一源。
关键词:祁东方言 “倒” 动相补语 体标记 副词 话题标记
与韩语核心词表相关的汉源语素与汉源词
—兼论词汇“首因效应”在借贷中的作用
作者:吴君如 柳志惠
提要:本研究基于笔者自行建立的一个大规模韩语常用汉源词汇表,对与斯瓦迪士核心词表条目相关联的汉源语素和几类汉源词进行了统计,并结合上述汉源语素在韩语常用汉源词汇表中的构词数据及其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在现代汉语中的独立运用能力(成词性)进行了统计检验,考察了影响汉源语素及汉源词进入韩语的几个备选因素和备选机制。研究提出并论证了核心词借贷的“首因效应”,认为韩语本族固有词条历史上已经先行占据了表示核心概念的位置,从而阻碍了相应的汉源核心词进入韩语。与核心词条的情况不同,表示非核心概念的汉源合成词较少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可以不断引入韩语,因此大量与核心词表条目相关联的汉源语素也随之不断被引入韩语,并且其中大部分已在长期使用中获得了韩语构词能产性。与韩语核心词条相关联的汉源语素远多于直接表示核心概念的汉源词,这个研究发现可以由“首因效应”得到解释。
关键词:语言接触 核心词 词阶 语素 词汇竞争
从汉韩语言接触看“打”字韩语汉字音的成因
作者:王浩 严翼相
提要:“打”字,在《广韵》中有两个读音“德冷切”和“都挺切”。两个读音均为不送气声母,有鼻音韵尾,但是在现代韩语汉字音中,“打”只读[thɑ],为送气声母,韵尾消失。本文从历史语言学和语言接触的角度出发,讨论“打”在现代韩语汉字音中 [thɑ] 读音的形成轨迹,认为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打”从统一新罗时代(7—10 世纪)的“德冷切”[tɐŋ] 和“都挺切”[tieŋ],分别演变为中世韩语汉字音中的[tɑ]和[tiək]两种读音,而[tɑ]进一步受韩语固有词[thi]的影响演变出了[thɑ]读音。由于[thɑ]在朝鲜时代已经占有优势,使得[thɑ]读音在与[tiək]读音的竞争中,最终取得了胜利,形成了“打”字的现代韩语汉字音[thɑ]。
关键词:韩语汉字音 中古汉语 中世韩语 打[thɑ]成因
语言接触视角下深圳红罗畲语语音系统的代际变异
作者:吴芳
提要:随着语言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圳红罗畲语的语音系统正在发生变化,不同代际间的语音变异不尽相同。以斯瓦迪士(Swadesh)核心词为主要调查内容,通过统计检验,发现红罗老中青少四代畲族人畲语语音系统的显著变异从青年畲族人开始,少年畲族人更甚。周边客家话和粤东闽语对红罗畲语声母和声调的形成发展有一定影响,但由于不同代际畲族人与这些汉语方言接触情况不同,红罗畲语语音呈现出不同的代际差异。
关键词:红罗畲语 语言接触 语音 代际变化
再论“焜黄”的词义
—同族词与词义平行例证角度的考察
作者:程悦
提要:以往学者对“焜黄”词义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文选》旧注认为表示草木颜色衰败貌,后世学者认为“焜黄”表示明亮鲜艳貌。考察“焜黄”的性质和语音,确定上古为匣母合口双声联绵词。“焜”在中古主流读音为匣母混韵,至晚在明末见母魂韵音占主流。以严格语音标准筛选“焜黄”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可能的同族词后,进行性质和词义的分析,发现“焜黄”同族词核心义为光明灿烂,非同族的“芸黄”“玄黄”则都存在繁盛、灿烂义和草木枯黄义之间的引申路径。最后,通过对“焜黄华叶衰”相同、相近句式的句法语义考察,确定“焜黄”语义指向“华叶衰”。以上考察说明,“焜黄”本义为光明灿烂,但在诗句中表达的语境义是草木颜色衰败貌。
关键词:焜黄 联绵词 同族词 词义引申 语境义
“X化”的词类标注及相关问题
作者:杨旭
提要:“X化”的词类归属一直存在争议,这就包括《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相应词条的词类标注。文章在基于使用的词类观的指导下,基于CCL语料库系统调查了“X化”的词类分布,发现很多“X化”出现在具有较强指称性或体饰性的构式槽位,部分“X化”的指称或(和)体饰用法甚至超过了陈述用法;“X化”的使动用法存在规约化程度差异,由此可以解释其句法功能的多变性。文章最后基于调查结果讨论了“X化”词类问题出现争议的原因。
关键词:X化” 词类 使动 《现代汉语词典》
清华简《祭公》对应传世本“既毕丕乃有利宗”段异文讨论
作者:贾连翔
提要:据传世本《逸周书》孔晁注可知,清华简《祭公》“不(丕)隹(惟)周之蒡”之“蒡”,对应“开基”义,故应读为“柄”,训为本。竹书本“□(厚)荓(屏)”之“□”,对应传世本之“始”,盖因“□”及其异体“□”与“□(始)”形近而造成后世误认。竹书本与传世本“既毕”之“毕”相对应之字,应释为“□(没)”,“没”与“毕”是同义异文关系。故训“履”有“福”义,是缘于对“礼”的假借,据文义,竹书本“乃又(有)□(履)宗”之“履”,读为“礼”更为允当。《祭公》这段内容集中汇集了文本比较研究中的复杂情况,有助于提醒我们在对出土文献进行整理时,应尽力避免对古书造成新的“以讹传讹”。
关键词:《祭公》 异文 蒡 没 履
刊物稿约
1. 《语言学论丛》简介
《语言学论丛》是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刊前身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主编的不定期同人刊物,于1957年创刊,共出版25辑。后自2002年的总第26辑起,改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面向海内外征稿的学术集刊,共出版至总第65辑,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05年起)。
2021年1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语言学论丛》由原来的定期性系列学术集刊转为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2097-1796,中国标准刊号为 CN10-1810/H,国内邮发代号为82-515,季刊,16开本。2、5、8、11月的26日出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版。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以中国境内语言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将具体语言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汉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标准语研究与方言研究相结合,汉语研究与少数民族语研究相结合,刊载相关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中国语言学发展和学术影响力提升。
2. 主要刊登内容
《语言学论丛》主要刊登海内外有关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汉语史、汉语方言和文字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上述领域的严肃的学术评论。学术动态和学术活动消息等来稿亦受欢迎。
3. 本刊审稿制度
来稿均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按照国际标准编辑出版,稿件处理时间一般为6个月。
4. 来稿注意事项
本刊接受投稿的唯一邮箱为luncong@pku.edu.cn。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1)本刊接受中文稿件。请提供word和pdf格式的电子文本各两份:一份不含有任何作者信息(供匿审用);另一份注明作者信息(姓名、工作单位、主要研究方向)、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和资助信息,以附件形式发送到编辑部邮箱。(2)本刊实行通讯作者制度,编辑部只接受文章通讯作者的来稿。(3)书评稿件应附原书,以便审稿。(4)来稿文责自负。依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上的修改、删节。作者如不同意修改请予以注明。(5)来稿请遵守学术规范,稿件评审期间请勿一稿多投,如发现本刊将作相应处理。稿件以不超过20000字为宜,5000字以上的稿件需附300字以内的提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文题目、提要、关键词。(6)冷僻字、特殊符号、需要制版的图表请另纸用较大字体开列,并注明在稿件中的位置。除有必要使用繁体字、异体字(请圈明),应一律使用简化汉字。(7)稿件刊出后,对内地作者支付稿酬,并赠样刊2册;对海外作者赠样刊4册。(8)稿件一经刊用,文章的著作版权(包括光盘版版权、网络版版权)即属本刊所有。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说明。稿件录用后版式根据出版要求再行调整。本刊所付稿酬已经包括光盘版及网络版稿酬。(9)来稿恕不退还。如须撤稿,请告知编辑部。
5. 本刊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 《语言学论丛》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871
电子信箱:luncong@pku.edu.cn
《语言学论丛》往期均可在北京大学期刊网(ccj.pku.edu.cn)下载,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本期下载页面。
来源:《语言学论丛》编辑部
排版:颜诗桐